有些人的经历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比如中野9纵司令员秦基伟。
奇怪在哪呢?
一、重要经历的缺失
晋冀鲁豫各野战纵队司令员,在抗战时期都已做到很重要的军事主官。
1纵杨得志1937年的八路军主力团长,1938年做到344旅代理旅长,抗战胜利前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,标准的一线主官配置。
2纵陈再道1937年比杨得志起点还高,386旅副旅长,抗战中当了好几年冀南军区司令员。
3纵陈锡联从769团团长到385旅旅长,太行军区3分区司令员,是129师主力旅的旅长,刘邓首长的爱将、勇将兼智将。
4纵陈赓就不用说了。
6纵王近山任职经历非常丰富,主要的有769团团长、386旅旅长、太岳2分区司令、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4旅旅长、太岳纵队副司令等,个顶个都是一线主力部队军事干部。
7纵杨勇历任686团团长、独立旅长、冀鲁豫军区司令等。
8纵王新亭由386旅政委兼任太岳军区司令员。
10纵王宏坤是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。
11纵王秉璋还当过115师一些教导旅的代旅长、旅长。
12纵张才千历任385旅770团团长和豫西军区司令员,当年在延安是为数不多的前线主力团团长。
9纵司令秦基伟呢?历任129师游击支队司令员、晋冀豫军区1分区司令员、新11旅副旅长、太行1分区司令员等。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任职:八路军主力旅长或主力团长。
与上述各位形成鲜明的对照,秦中将虽然也是颇有名气的秦赖支队司令员,但与八路军各主力团显然不可同日而语。
虽也当过新11旅副旅长,但这些新编主力野战旅因为总部的干预,旋设旋废,其地位与385旅这种也不好比,绝大多数新编野战旅最后都恢复原来的军分区地位。
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自然知道秦基伟是一位功力非常深厚的将领,论其指挥能力和最后成就并不逊于王近山等。那为什么抗战八年中基本被埋没了呢?
红四方面军的经历基础是一条重要原因。
秦基伟将军出生于1914年,1929年就参加了红军,论年龄和参军时间都比王近山早。但不知何故,他在红四方面军并没有超过王近山、郑维山、陈锡联等年轻一些的将领,1935年做到补充师师长,半年后即撤销,秦基伟回到供给部工作,与主力师长不可同日而语。
秦基伟当主力团长时被人无端举报,焘哥这种人也是下作得很,肃反成了本能,对一个小小的团长也不放过,秦基伟从团长撤职改任总部的训练参谋。这是一次非常要命的职务倒车,直接导致秦基伟没能升到主力师长。
与王宏坤、陈再道这些军职干部自然无法相比,与当过师长的陈锡联也不在一个水平。
河西之战,秦基伟弹尽粮绝,力尽被俘,经历千难万险逃了出来。是不是这段经历影响了后来的任职?似乎也不尽然。无论是中央还是各大根据地,对待他们并没有特别歧视。毕竟徐向前也经历了化装行乞的尴尬时刻,谁规定了被俘过就不能再用?徐立清、陶勇、刘瑞龙、郑维山、方强等人都有过被俘经历。秦中将的回忆录也详细记录了被俘和逃脱的过程,并不以这段经历为耻。
大概就是因为回来的有点晚,需要有一段时间过渡,在教导团消化消化,这段时间里,王近山他们都各自到了主力旅团岗位上,秦基伟没赶上好时机,只能去指挥游击队。
二、一步晚步步晚
秦基伟指挥几支游击队合并起来的半主力部队,政委是赖际发,称为秦赖支队,这支部队人数虽然不多,却是秦基伟一手打造,感情比较深。后来与桂张支队合并为桂秦支队。但没多久,因1939年一次对日作战的失利,秦基伟在战斗后的总结会议上作检讨,先是自我批评,后来又批评晋冀豫军区指挥的不好。此事传到刘邓首长耳朵里,传成了桂、秦、赖三个英雄各自为战。
这仗的确是军区没指挥好,日军队形分为左中右三路,桂干生、秦基伟一开始主张打侧翼一路,理由是我军力量不足,不能和力量最强的中间一路决战,否则会被日军反包围。军区司令员倪志亮坚决要求打中间一路。桂、秦二人在四方面军时与倪志亮大概也没有太多接解,不熟,沟通意见无效,只能按倪志亮意见来。战斗打响,果然成了窝囊仗,桂秦支队被打散,仓促撤退。
刘邓首长对这种当众吐槽上级领导的行为不能容忍,直接下调令,桂、秦两人到延安学习,政委赖际发调军区政治部工作。秦基伟最早那支游击队后来陆续编入晋冀豫第2分区、太行军区2分区、13分区,与创始者秦司令渐行渐远,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。
当然,倪志亮没指挥好,也得负责任。有意思的是,1939年6月到延安准备参加七大。到延安后又赶上先整风后开七大,就此留在延安学习。似与徐向前、韩先楚等回延安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倪被调回当然不简单因为这一小仗没打好,大概包含其他深层次不便言明的考虑。这些内容笔者将放在付费文里面隐晦地讨论一下。
倪走后,晋冀豫军区由副司令员接任一号首长,又是一个“会打仗的”。至于此人是谁,大家自行查阅,笔者实在有点不好意思说。
后来战斗经过弄清楚了,晋冀豫军区政委黄镇出面挽留,他对秦基伟比较了解,向刘邓求情让他留在晋冀豫军区当作战科长。秦将军回忆说,这是降了职。
朱老总也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,亲自教育秦基伟说:“提意见是对的,但方式欠妥,提意见要注意场合,要维护上面的威信,你在营以上干部会上讲上级指挥失误,对军区威信有一定影响。”朱老总发话,秦基伟心服口服。
抗战后期,秦基伟担任太行军区1分区司令时,又奉命组建了太行一支队,支队长是秦基伟,副支队长是10团团长向守志,称为秦向志队,该支队有3个团,2个团都是从1分区出来的。这个支队的主体部分编成6纵18旅,旅长由时任太行军区第8分区副司令员肖永银担任,秦基伟指挥过的向守志却只当了副旅长,虽说肖永银也都是老太行的干部,级别比向守志略高一些,但这个格局多少有点让人意难平。
一批又一批的部队弄出去,都融入主力部队,秦司令依旧在后方当军区干部。
1945年8月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升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,秦基伟升任太行军区司令员,升了好大一级。但这时各主力将领都已来到主力纵队司令员位置上,四大军区的地位已发生变化,1940年刘帅与中央的到底是野战化还是军区化的争议,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消除,野战纵队成为绝对热门、绝对主要的单位,有实力能打仗的干部全都到纵队去了。
四个二级军区不再是抗战时的四大主要作战核心领导机构,而是处于二线的、为前线主力纵队提供主力和后勤依托的军事机构。
对照一下名单:
太行军区秦基伟,太岳军区王新亭(前陈赓),冀南军区杜义德(前陈再道),冀鲁豫军区王秉璋(前杨得志、宋任穷、杨勇)。
第一拨的军区司令都去当纵队司令了(宋去当2纵政委、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长)。
啥叫一步晚步步晚,这就是。
如果不是遇到陈赓,秦基伟到底后来能发展到什么水平,真的难说。
那么旅长究竟给他带来了什么?
未完待续。
最后,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,我也常看。
尚美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